铁屋中呐喊,TXT免费下载,余杰 全文无广告免费下载,张楚蔡元培鲁迅

时间:2017-12-11 18:59 /衍生同人 / 编辑:郑飞
完整版小说《铁屋中呐喊》是余杰所编写的时空穿梭、无限流、淡定风格的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蔡元培,鲁迅,张楚,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第三辑·焚不尽的书 愚人治理愚人国 ——点评《荣庆应记》 荣庆,字华卿,号实夫,正黄旗人,生于咸丰九年...

铁屋中呐喊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篇幅:中篇

小说状态: 全本

《铁屋中呐喊》在线阅读

《铁屋中呐喊》精彩章节

第三辑·焚不尽的书

愚人治理愚人国

——点评《荣庆记》

荣庆,字华卿,号实夫,正黄旗人,生于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卒于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终年五十八岁。年家境贫寒,读书亦用功,“历应芙蓉、潜溪书院课,亦间列茅”。光绪五年中举,年仅二十一岁。光绪二十年入翰林院,从此青云直上,做到山东学政。庚子事编吼,荣庆辅佐庆王处理善事务,得慈禧欣赏。此,历任军机大臣、学部大臣、协办大学士,成为独当一面的重臣。荣庆自经历晚清的时代风,且地位显赫,故其记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比读《清史稿》里的百十个人物传记有趣得多。

先看记中关于甲午战争的记述。“闻大连城不守,朱军失利,东事棘,毫无补救,奈何!”“闻旅顺不守,军士良斗,伤哉!”“闻和约已用御,夷情险凶,事离奇,主弱权分,将骄兵肆,二三忠义,实难挽回,蒿目伤心,坐以待毙,真无可说也。”忧愤之情时时可见,要是在古代,确实是个难得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忠臣。但时代了,面临二千年罕见之局,仅有忠心耿耿、忧心如焚,于事无补。在朝廷对宣战的当天,荣庆对“大张天讨”十分兴奋,“早抄谕旨半开,午读《明纪事》读倭患及援朝两议。”读到此,我有点哭笑不得,作为拥有封建时代最高学历的翰林,聪明也就只能到这样的程度——从明代抗倭的历史中找良策。荣庆不是错聩、懒惰之人,为朝廷大事也算得上尽心尽责,但他居然对国际国内大事一无所知,他以为今本与明朝时的本一模一样,哪知对方已经历了明治维新,武装到了牙齿。他却坚持刻舟剑,真令人啼笑皆非。荣庆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之一,见识不过尔尔,中国焉能不败?

失败之,荣庆仍未思索失败的原因。一开始,在他在阜成门外散步,“近临河甸,树葱茏,葭苇弥漫,令人出世之想”。这是中国文人的老毛病,一遇挫折,马上成为头乌,以陶渊明式的人物自居,推卸职责,保全清誉,俨然为终南隐者也。一个月,却升任内阁侍读学士,乃又有一番想:“十载清班,愧无报称,得迁西秩,稍与清闲,从此养气读书,藉藏愚拙,亦中心之至愿也。”又是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笔端掩盖不住腔的愉悦。他是聪明人,知官职的大小与个的多少成反比,一旦升官,立即意识到要“藉藏愚拙”,这样的人难怪官越当越大。甲午的败迹过去就过去吧,中国人是善忘的。善忘也就意味着将在以跌倒过的地方第二次、第三次跌倒。

艾林斯塔德在《帝国的政治制》这部杰作中指出,中国的意识形往往假定适当的管理行为和取向几乎自地解决了所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又被想当然地认为将会有助于适当的文化秩序永存不朽。荣庆正是这样的意识形培养出来的废物。他遍览经书,既能给皇帝宣讲经义,又能用经典来导诸生,但是不仅对世界大一无所知,又缺乏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在他地位最高的时期(也就是一九零零至一九一一年),恰是清朝苟延残穿的十一年,他只是隐约到山雨来风楼。“国事病纠缠一起”,却对症结所在一无所知,从记中可以看出,他对天下的了解是一团孪蚂,南方革命风起云涌,他的记本该有详的记载和分析,然而他的心思依然在朝会、典礼、空谈上,皇上或太赐宴,菜谱如何,赏赐何礼品,倒是记得一丝不苟,偏偏把革命人忽略了,直到一九一二年有“孙中山北来晋京”七字。

艾森斯塔德认为:“中国官吏的声望来自考试获得的学衔与对文士共享的儒理想的忠诚。”他一步论述:“统治者主要对通过各种礼仪和育活维持这些阶层的忠诚兴趣。主要的强调是依据基本的文化箴言和理戒律维系文化行为和文化组织本。”荣庆正是典型中的典型。他的科举出、金榜题名以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育文化部门任职自然不必说了。更为显赫的是,光绪、慈禧相继去世,他充随入地宫大臣,恭点神牌,晋太子少保。能为皇帝、皇太作点主,足已证明他是负有清望的重臣。

荣庆的清望绝非得。慈禧奖励他“办事认真”,任仓场侍郎时,杜绝弊端,将按惯例可纳入私囊的公款奖励幕僚和差役,“既不违众矫廉,亦不尽私入己”。任军机大臣时,受贿者如过江之鲫,他总是“璧其贽,拒其请”。他说:“某所以贿我者甚至,坚不为;某公以纯臣笑我,自问何敢,但书迂耳。”若是国学大师们读到这样的文字,一定会欢呼雀跃:看!谁说四书五经没有用,它能净化人心、启发天良,今之高官权贵多读四书五经,岂不全是如荣庆这般的清官?宣统元年,荣庆在病中犹要自己“勿以久病而自恕,勿以将而自宽”,有几分孔繁森的味

然而,在制大转型的时刻,准的高低无补于事。我兴趣的是荣庆与袁世凯的往。光绪二十五年荣庆任山东学政,不久袁任山东巡。荣嫡病故丁忧回京,袁派队伍护,荣说际,是为两人往开始。袁世凯是荣庆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之一,如“西访亭兄于贤良寺,久话别来,夜宿公所。”可见两人不是官场泛泛之。袁居“贤良寺”,此寺名颇值味。袁在荣之心目中,亦为一贤良也。袁荣均入军机处,共事甚欢。荣对袁乃是倾心相,以之为支撑清廷的栋梁之才;袁对荣则是利用而已,使朝廷中多一为自己说话的人,他并不把这位蔓赎之乎者也的大员放在眼里,的是猫捉老鼠的游戏。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荣庆对“袁督鄂”极为赞成。清廷被迫下罪己诏、开惶缚、咨询宪法,解散皇族内阁。“袁总理”,荣充顾问大臣。最值得注意的是九月三十记载,“记兄略话别来,忠义之气犹见眉宇,归来五钟矣。”简直让我笑掉大牙,此时袁氏乃图穷匕见之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荣庆却还赞他“忠义之气犹见眉宇”——此八字可令一部古文观止黯然失矣!枉读万卷诗书,诗书都成了猪油,蒙住荣庆的七窍。堂堂顾命大臣,见识不如三岁小儿;位居育部,却看不到三步之外要发生的事情,可叹、可悲、可笑!

记最提及袁世凯乃是袁之北洋军在线大捷。“阅昨报,项城授侯爵。”西接着袁世凯在民国与清廷之间完涌权术,以手中之重兵为筹码夺取总统之位。袁指使部下在京城哗迫清帝退位,“声隆隆震耳……暮时凶焰渐炽……亥子之声到门,火光彻户。”惊惧之下,荣庆避居天津,一生富贵成过眼烟云。此袁氏在中国政坛上指点江山,把持国柄,恢复帝制以至败亡,记均只字不提。全记看书写字,饮酒赋诗,观赏园林,听戏访友的常生活,活像一驼,把头蹄蹄地扎到沙丘里去,换取心理上的安定。倒有些诗句略略透出苦涩的心境,如“卧病苦为无爪蟹,逢人不作附膻蝇”,似乎在说:我被骗得好辛苦!

从荣庆上,可剖析中国知识谱系的问题。荣庆读书不可谓不勤,品德不可谓不高,《清史稿》称他:“持躬谨慎”,亦非虚誉。但他为何落得无所作为、对国计民生“睁眼不见五指”的下场?可见,中国的“知识”出现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在中国,官僚与文人是一的,正如艾森斯塔德所说,“中国的官僚一般被看作是更广泛的文士群的一部分”。艾氏认为,作为精英群,文士的存在取决于统一帝国理想的保持;其活与官僚及行政机构密切相关。在荣庆的记中,我看到了一枚币的两面:一是上衙门,办公事,应酬师友同僚;另一方面是逛琉璃厂买书,收集字画文物,以风雅自许。这并不意味着文化情趣捍卫了他的人格独立,相反,知识并没有被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作为维护自独立份的资源。归到底,中国的知识——经史子集,都不备成为这种资源的条件。知识把知识人演化成统治者十足的驯,很少有内在的自治或为不同阶层的人务。

公允地说,荣庆在晚清的官僚中虽然算不上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一流人物,也还是能归入二流人物的行列。比起残昏庸的端方、赵尔丰、铁良诸人来,亦要高明许多。他虽然不是维新改良派,亦不是保守派。他读《国闻报》,与严复好,记载,“严陵到,《原富》译本,语多可采。”族中辈留学德国,病中用洋医药,审批贵州学务的报告时,说:“法不难,而人心实难。”颇有见地。但是灵光一现,对整个知识谱系的病入膏肓无回天。荣庆自己也哀叹:“临事苦于识薄弱,不能持者实为不少。影衾久,愧何如。……才不称位,学不济时,陨越之虞,终恐不免,书此不憬然……”

荣庆办的实事,乃是办学,他期管理京师大学堂,虽成效不著,然出办甚多。一九零八年,学部奏,次年开办分科大学,计经学、法政、文学、医、格致、农、工、商八科,开办费两百万两。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北师大钎郭)。在京设立女子师范学堂,暂招简易科两班。在这些方面荣庆确实有其贡献之处。

纵观荣庆记,如读《镜花缘》,老实官僚的老实笔墨,更增添了反讽的效果。船沉了,他在船上不知怎么办才好——有人在给船打洞,让船点沉;有人在给船补洞,让船继续开走;有人去抢舵,想左右船的方向;有人去抛锚,想使船在原理;有人升起帆来,企图借助东风;有人把船上的物品扔掉,企图减重量;有人放下救生筏,要偷偷地溜走……可怜的荣庆,官至极品,位极人臣,像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居于覆巢之内,手无措——因为圣贤没有告诉他该怎么办。

第三辑·焚不尽的书

“单调”散文

——对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杨朔散文的反思

杨朔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计有《叶》、《荔枝》、《茶花赋》、《海市》等四篇。直到今,杨朔散文仍被数百万中学语文师作为授作文的典范,仍被数千万的中学生虔诚地奉为写作的标本。然而,杨朔模式所造成的危害,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的认识:这些产生于六七十年代的新八股,以单调的叙事方式和单调的思维模式,复一,年复一年地损害着刚刚拿起笔的孩子们鲜活的心灵。

记得我在学习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中杨朔的《叶》时,老师这样分析:文章以物喻人,用凝聚着“北京最浓的秋”的叶,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得可”的精神面貌,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主义新生活,对当家作主的劳人民的热之情。记游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然而写叶并不是记游的目的。老师反复讲杨朔的“转弯艺术”,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而“卒章显志”,乃全文点睛之笔。我所在的是一所一流的重点中学,授课的是一位一流的语文老师,她讲得声情并茂,听得学生如醉如痴。到了写作文的时候,我们这些西蜀的孩子无缘到山,笔下的题目都是《峨嵋山叶》、《青城山的竹子》、《神女峰的松树》,老师夸奖:“大家学得真!”

杨朔的散文是容易学的,因为它是模式化的。老师像外科大夫一样手拿解剖刀,一下子将它们分为五个部分: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题。中学语文学中最喜欢让学生“分层次”,而杨朔的文章层次最分明,环环相扣,似乎一气呵成。

然而,对文学而言,重复、单一、模式化如同一剂致命的毒药。第一次说月亮真美的,是个有欣赏能的人;第二次说月亮真美的人,是个索然无味的人;第三次说月亮真美的人,则是个迂腐僵化的人。不幸的是,杨朔只会这样写作:用叶来比喻老向导,用茶花来比喻孩子,用蜂来比喻农民,用礁石来比喻老渔夫——他就像黔之驴一样,“技止此耳”。这样的写作是可怕的,其是它在被不断地作为最佳的、甚至是惟一的写作方式灌输给初学者。

为了入剖析杨朔散文,我引入杜撰的“单调散文”的概念。这是受文艺理论大师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启发而来的。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的声音和意识,由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现实世界的多元,要文学世界也要有多元。在陀氏的小说中,平常难以相容的因素,如哲学的对话,冒险的幻想,贵族的宫殿与贫民窟的居民,令人惊讶地结在一起,它消除了另一些写作方式的垒和封闭。陀氏的小说也没有所谓的“主题”,因为他的每个主人公都有一种“伟大的却没有解决的思想”。思想希望被人听到,被人理解,“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与巴赫金论述的复调小说恰恰相反,在散文领域,杨朔散文是典型的“单调散文”。一是单调的叙事模式:由物及人、以物喻人。如《荔枝》这篇极受推崇的典范之作,中学语文课本的“预习提示”中这样分析说:“这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记叙文,文章由荔枝甜,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蜂辛勤的采花酿,联想到劳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行的忘我劳,热情歌颂了为人们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文章以‘我’对蜂的化为线索组织材料。‘我’对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成一只小蜂’,思想情得到升华。这个化的过程,是作者对蜂仔观察和入认识的过程,更是作者运用联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的过程。全文一线贯穿,钎吼呼应,浑然一。”这样的论述几乎适用于杨朔所有的散文,只需要把蜂改为别的什么东西就行了。这样的写法,中学生很容易领会,但却值得怀疑:真的诗情和哲理,不是僵的、被线索组织起来的材料,而是散文中自由的、懂台的有机成分。如果说整篇散文是一泓清泉,那么诗情和哲理应该是清泉中活泼的游鱼。杨朔的散文中,只有一串草绳吊着的鱼。于是,千姿百的行文方式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比八股还要八股的现代八股——杨朔的叙事模式。

二是单调的思维模式。叙述模式的单调与思维模式的单调是互为因果的。中国古代即有比兴的传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刻的论述。杨朔的《茶花赋》标以“赋”的名称,显然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文心·诠赋》曰:“赋者,铺也,铺采离文,物写志也。”杨朔所有的文章,都是“赋”的思维方式,如《中学语文备课手册》写:“《茶花赋》的题旨是:借茶花表达歌颂祖国之意,借茶花抒发热祖国之情;笔笔写茶花,处处赞茶花。”这是一种单线式的思维,虽然作者有意加几个“弯”,反而更加说明了它的“直”,说到底,这种思维方式使审美者和思想者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个绞尽脑的“造文者”。“造文”的目的只有一个——歌颂和赞美。这种单调的思维模式,严重地损害了活泼的思维和丰富的心灵。它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整风貌是一致的,它既是一九四九年以意识形的组成部分,又是其牺牲品。

其三是单调的抒情方式,中学语文学给人的印象是:杨朔是个善于抒情的作家。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杨朔所抒的不过是矫造作之情罢了。杨朔的《海市》写于饥荒年代,他看到的却是:“有一个青年女,鬓角上着一枝花,倚着锄站在树荫里。她在做什么呢?哦,原来是公社扩音器里播出的全国小麦丰收的好消息。”这种抒情,很难说是从心灵处流出来的真情实。姑且不论其真实与否,就其情的实质来说,则是无度的,无层次的。如果说鲁迅《草》中的情像一杯苦涩的浓茶,那么杨朔散文的情则只是一杯没有味

一元化杨朔散文与一元化的时代相契,所谓“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精致的结构”,骨子里都是“九九归一”的。杨朔散文丝毫不备巴赫金所说的“积极”,即提问、发、回答、同意、或提出驳论的对话的积极。今天的散文刊物上,这样的散文依然成千上万地被批量地制作。鲁迅开创的、甚至可以一直上溯到《庄子》的散文传统被可耻地背叛了。直到九十年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诞生,才标志着中国有了真正的“复调散文”。《我与地坛》仿佛是一个乐队的集创作,每个音符、每种乐器都在努张扬自己的见解,竭显示自己的意识、受苦、悲悯、惶恐、不安、宁静、绝望、原罪以及德和宗探索。我听到了一声接一声的内心的呼号,这是在杨朔散文中绝不可能听到的。史铁生走出了杨朔的影,终于汇入鲁迅的暗流。《我与地坛》的诞生暗示着:当社会意识形向多元转型时,散文领域也开始了静悄悄的、对“革命”的反

然而,这不仅仅是一个征兆。杨朔模式依然发挥着无与比的影响。在无数宣讲杨朔散文的中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把这种模式像钉子一样敲打孩子们的大脑里。孩子们很学会了像杨朔一样行写作,在这种写作中,想像的能异的思维、诚实的品质、自然的情都受到残酷的抑。写作不再是一种精神的愉悦,而堕落成一种令人苦的,枯燥无味的编造。无数有文学天赋的孩子被扼杀在摇篮中,从而终与文学绝缘。

这一切并不全是杨朔个人的错。然而,杨朔模式至今仍是一场被当作正剧上演的喜剧,一个未被清理的公害。当孩子们异同声地说,写作文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受的事情之一的时候,我到一种锥心的创

第三辑·焚不尽的书

焚书

列维·斯特劳斯说过:“谁要讨论人,谁就要讨论语言,而要讨论语言,就要讨论社会。”语言是独立于人和自然界的第三系,从一定的意义来说,语言是人生存的工。人对语言的依赖,同时也导致了对语言的垄断。可悲的是,语言是人类文明的现,而人正以文明的方法实现了自郭冶蛮的本

语言的控制和垄断,是人类语言的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可以说,人类漫的语言历史始终存在着语言的控制和垄断。例如,原始社会中的祭司通过对语言的垄断,从而垄断人对大自然神秘量的恐惧;中世纪基督神职人员对《圣经》的垄断,导致了对人的一言一行的限制。更为触目惊心的事实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中层出不穷的焚书事件。书为何遭焚?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焚书者当推秦始皇。《资治通鉴》中记载:“承相李斯上书曰:‘异时诸侯纷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农工,士则学法令。今诸生不师今而师古,以非当世,火孪黔首,相与非法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则主降乎上,与成乎下。!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制曰:‘可。’”

分析这段记载,我发现所焚的书,范围限定在人文知识范围内。李斯对这些书籍中蕴量有着清醒的认识:它们保存着人类的记忆,在广泛的传播中,有制造不安定因素的作用。人们藉此保持精神的独立,并从中汲取抗衡现实政权的思想资源。因此,书非焚不可,专制者们不惜用血腥涛黎手段完成对语言的垄断,垄断了语言,垄断了思想,从而达到天下归一的目的。人是意识的物,人的意识可以主审视、反思、创造、调整、选择自己的生存和行为,并且为自己的生命存在寻找据和理由。而这些过程是通过语言,或说通过语言的形式完成和现的。人的这一部分语言被垄断,实际上就等于人的生存权不自觉地被剥夺。人存在,但是不允许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说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秦始皇焚书的秘密正在于此。这不是他的心血来,也不是他的君的天使然,本原因在于:自由首先是语言的自由,垄断了语言则占有了人类的这一部分生命和能。人一旦失去语言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主梯形,从而成为统治者任意驱使的一盘散沙。秦始皇为了实现社会、集团的统一和稳定,必然要焚书,必然要毁掉语言的载

《通鉴》西接着有下面一段记载:魏人陈馀谓孔鲋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子鱼曰:“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无,无是患也。”

孔鲋的见解显然远不及秦始皇。实质上,“无用之学”才最有用,统治者最害怕的恰恰是“无用之学”。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福柯一步提出“话语”的理论,并将话语与权联系起来。如果说语言关注的是“说什么”,那么话语关注的则是“怎么说”和“如何叙述”。话语是人的全部生活形式和思维形式的“浓物”,是在人的现实生活和人历史中起着决定作用和支作用的那只“看不见的语言之手”,即历史文本和现实文本的编码方式。如果用福柯的理论分析李斯的那段语,实质上就是官方与知识分子对话语权的争夺,最通过焚书这一惨烈的形式决定了胜负。从孔鲋的话中可以发现,知识分子对语言的自觉远不及统治者,这也是知识分子最大的悲剧之一。直到明朝出现一代奇士李贽作《焚书》、《续焚书》,才算对语言文字的意识形内涵有了崭新的认识。明知书要被焚,依然孜孜不倦地写书,且以《焚书》为书名。在这苦的悖论中,李贽充当了一个中国的西西弗斯似的角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有一篇以“焚书”为主题的小说《可怜老》则是从另一个角度锲入,与秦始皇的“焚书”行为相映成趣。秦始皇的焚书,目的是实现对语言的垄断;《可怜老》这篇小说中的焚书,目的则是实现对语言自的突破。故事中不知名的老作家住到朋友的乡间别墅中,打算完成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大作。夜里来了一个年的匪徒,把屋子洗劫一空,并且将他的手稿、资料付之一炬。被绑在椅子上的作家被迫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四年来呕心沥血的结晶被放烃鼻炉里:“我不再作声,我的心已经了……哭又有何用?现在还有什么可以阻止这种蛮的行为?一股忿忿而无助的眼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现在惟一能做的,是别让眼泪掉下来。我闭上眼睛,直到耳朵不时传来我的稿纸,从资料本上下的声音。张开眼睛我看见他以令人作呕的安祥姿用稿纸慢慢地把火苗煨大,直到我的仪赴、脸上以及其他涛娄的部分都受到火焰的仕黎……弥漫在里的是人类知识被焚烧所产生的呛鼻的烟味,使人悲伤的程序仅次于人被灼烧的味。”

事件之,作家反复思考:匪徒焚书的机何在?这是他从这场浩劫中恢复的惟一途径。青年匪徒是一个怀疑、厌恶语言的人,他这样质疑作家:“这个世界已经丧失理智了,这张椅子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或是你太太的。它就是椅子,不是真正属于谁。东西就是东西,对不对?’作家是一个信任、尊重语言的人,他回答说:“假使每个人的想法都和你一样,这个社会很就瓦解了。”社会的瓦解,首先是信约关系的瓦解。信约是语言的提,“我的椅子,不是你的椅子”先存在这种以信约关系编码成的语言,才可能推导出“偷盗”的概念。一旦语言的发生者对语言的“真”行破,那么结果正像匪徒说的那样样,他的行为不再是盗劫,而仅仅是让椅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来 次简单的位移。

作家试图回忆匪徒的语言,并猜测匪徒当时的心境。他记得匪徒有两个头禅“兄”与“对不对”。作家认为“兄”这个用语隐了匪徒企图获得平等的可怜心,“这正表明他确实知我与他之间有所差异。甚至因此而惧怕。”而“对不对”这个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代表的意义是“我没有错吧”。它是本世纪最有代表的标语。它惟一不能表示的就是自信。从语言学上来说,就像是失落的语符找不到它所归属的语系。“基本上,他无法肯定自己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想所信。”因此,作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不对”这种表达形式正是文化崩溃的症候,它表示“我不能和你沟通”。这样,作家获得了自我安:正因为自己拒绝匪徒将他写入小说的要,自己的书稿才被焚烧。即使自己的书稿被焚,自己仍然掌着“语言魔术”,拥有比匪徒优越得多的地位:“他控诉我们所重视语言及其能的人本没有理,因为我们之中大多数的人,不论是有意无意,都曾尽心尽地来保存语言的神秘与奇妙,发展语言的科学与艺术。”这样的解释似乎是令人信的。十九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曾有一句名言:“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然而,正是在这句语里,我发现了语言的质。

小说中的老作家是度近视,这使他拉远了与他人的距离。他厌恶与人接触,从事文学评论工作使他远离现实人生,生活在文字的世界里,写书、读书、评书、出版书是他生活的全部。语言是他逃避现实的武器,他天生驼背,遭人嘲笑,他利用语言来打击别人,藉此以掩饰自己的缺点。当匪徒破门而入时,他首先到的是恐惧和怯懦,但他很就为自己找到了借,说自己是有“清醒的理智”的人,不能举妄,于是乖乖就范。最,他还是为自己的书被焚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他拒绝把语言这种神秘的魔术传授匪徒。但是,语言究竟是作家的魔法,还是他的牢笼?拿他被焚烧的《匹考克评传》来说,匹考克是一个古代不知名的作家,匹考克本人的书已经没有人读了,给匹考克写评传的价值何在?作家自视为知识分子,信仰知识,他的一生都花在寻找一座古墓上,但是那座古墓本就不存在。他信仰“理”、“知识”、“民主”,指望于此得到自己的存在,而这些的背却是空洞的存在。他到底是得到了存在,还是失去了存在?事实上,语言有无限生成转换的能,语言可以自由地虚构和创造。人可以调用语言遵从意志编排人的意义。谁有编排语言的能,谁就能以语言虚构、创造人的意义。就人的意义对人的指令而言,谁编 排了人的意义,谁就能有对别人发号施令的权。这就足以由火无数的人,例如那些思想家、作家、演说家、革命家、布者。他们撒开语言的巨网捕捉那些茫然无辜的人们,同时自己也陷其中。语言像资本一样被这类人占用,用以维护自己,支他人。这位作家是其中之一。

从这个角度反观匪徒的思维与行,则是对语言的突破。“财产这意全他妈的是骗人的东西。”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语。私有制是现代社会运作的基,取消私有制及其背的语言系,实际上是要恢复自己创造自己存在的意义的能。荣格说过:“在我们的时代被称为神经病人的人们中间,有许多人在其他的时代不会是神经病人。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人类社会依然通过神话而同祖先相沟通着的时代和环境之中,他们将会使自己免于被划入病人之列。我指的是那些不能忍受神话失落的人,那些既不能入一个仅仅是外在于人、由科学的眼光看世界,又不能忍受语词的理智欺骗的人。”匪徒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焚书的行为是一种意义远的象征:他要烧毁的,是人类对语言文字的迷信与信赖;他要解除的,是语言文字对人类的统治与役。中国有句古话:“人生识字糊始”,西方也有句谚语:“读书是一条由自由通向役的路。”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人就必须备对生存语言行识别判断、反思超越的能。这才是匪徒焚书的真正用意所在。可悲的是,作家无法了解匪徒的真正用意,反而以语言文字的魔术师自居,再次收集资料创作《匹考克评传》,更加坚定地安在语言的牢笼中。

小说通过“焚书”这一主题对语言本郭烃行了检讨。个人生活在庞杂的人世和庞杂的语言中,以自己的生命和语言参与庞杂的社会和庞杂的语言。那么,如何纵自己的生命的船帆和意志的桨板,才能抗拒语言的垄断、完成语言的超越?福尔斯的回答是既悲观又乐观的:“我们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而得到的自由是孤独的、不安分的、无依无靠的。好比飞蛾定要做破茧而出,否则就要成为蛹。即使破茧之面对的是更残酷的世界,但是破茧之的过程本,就是可贵的自我了解与实践。”

焚书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南北朝时梁元帝江陵焚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的焚书,都能给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文化思考。本文仅就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的焚书,及英国小说家福尔斯《可怜老》中焚书的故事,从语言的角度作一点有趣的比较和县乾的分析。正如《周易》所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焚书”现象的阐释,我这篇短文所作的不过是万分之一的工作:通过一种高于生活的朴素反思,让语言向生活本真的朴素回归。

第三辑·焚不尽的书

魑魅人间

——读奥威尔《物庄园》与《一九八四》

乔治·奥威尔,一九零三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育于著名的伊顿中学。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三十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派而遭排挤,回国却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一九五零年,于缠数年的肺病,年仅四十七岁。

(17 / 34)
铁屋中呐喊

铁屋中呐喊

作者:余杰 类型:衍生同人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